EN

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 ——山西戎子酒庄咬定转型目标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作者:戎子酒庄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22-09-21

仲夏时节,吕梁山上的乡宁县东廒村5800亩葡萄园绿波荡漾,村民们头戴帽子正在忙着为葡萄树抹芽、定枝。山顶的戎子酒庄,花园亭台、小桥流水,一景一物都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母亲戎子曾在乡宁境内用野生葡萄酿造美酒,故得名。
  戎子酒庄董事长张文泉从办公室大窗户向外远眺,满目生机。回顾戎子酒庄的发展历史,他心潮起伏。张文泉原来经营煤炭企业,2006年,借助煤矿整合契机,他果断调整发展战略,提出“巩固煤化、进军轻工业、培植区域新型产业”发展思路,投资15亿元创建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在当地率先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新路。
  张文泉说,其实那几年,山西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就已经考虑企业转型的问题,但转什么、怎么转却困扰着很多人。
  张文泉找到了方向,并坚持了下来。
  “那时我就在想如何能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而不只是‘你家有大学生了,我帮着拿学费’这样简单的输血式帮扶,转型所选择的行业一定要与提升农民造血功能结合在一起。”他回忆说。
  张文泉开始带领团队,走访了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查阅了当地历史文化与农业资料,在多种作物种植模式间大量调研,反复筛选,最终决定以发展酒庄为核心,带动农民种植葡萄。
  企业决策者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干,必须让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
  张文泉至今还记得,当年他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沈忠勋时,年过六旬的沈忠勋连珠炮似的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是搞煤矿的,想搞葡萄酒,知道什么叫葡萄酒吗?第二,葡萄酒庄前期投入很大,你有多少资金?第三,很长一个过程可能都见不到收益,你耐得住寂寞吗?
  当时张文泉这么回答:“我不了解葡萄酒,我有一定的资金,我做酒用10年时间准备行吗?”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沈忠勋对张文泉的看法。
  说归说,一下子从“黑”转“绿”,张文泉一点经验也没有。
  “怎么办?”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这位从不服输的汉子说:“哪怕从头学起,我也立志要做一瓶世界好酒。”张文泉查阅了当地30年的气象资料,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合作,分析各个地块的土层酸碱度及各种有机质,专家们一致认定乡宁城北塬一带是酿酒葡萄的黄金生长地带。
  酿酒讲究“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张文泉说:“告别煤焦铁,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除了为产业长远发展考虑,我还有一个心思,让乡亲们也告别传统生产方式,有事做,有钱赚。”
  当时,9个村近1000户村民听说张文泉要在这片山顶上种葡萄、办酒庄,有很大抵触情绪,议论纷纷。张文泉说:“当时,我一边筹建基地,一边组织村民前往山东、河北葡萄种植基地观摩,帮助村民开阔眼界、解放观念,并向村民们承诺,酒庄承担标准化葡萄园建园一切费用,免费送给种植户葡萄苗、架材,在前两年未挂果期间,每年每亩土地补偿农户400元。”
  顾虑打消了,村民们高高兴兴地种起了葡萄。东廒村党支部书记陈高平说:“过去是老百姓出去打工,现在是外村人来我们这里打季节工,葡萄已成为当地农民‘摇钱树’!”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戎子酒庄拥有1.61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5000吨,配套黄土高原自然生态酒窖6675平方米,储酒能力1.38万吨,拥有全套意大利、法国等地进口设备,上市产品20余款,获得专利21项。戎子酒庄高档葡萄酒生产线及葡萄酒文化旅游观光项目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项目,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被授予国家级酿酒葡萄栽培标准化示范项目区,亩均增收8000余元。
  为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戎子酒庄一开始就以“酒庄+合作社+农民”的方式,与农民签订了订单式收购合同,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保证了农民按酒庄要求种植葡萄。
  一企一业富一方。如今,戎子酒庄已实现农业年增加值2000万元,农民收入亩均增加7000元,直接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余人,整体为社会增加1300个就业岗位,3700余户农民从中受益。不仅如此,戎子酒庄还打造了集葡萄种植、中高档葡萄酒生产、农业生态观光、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每年吸引游客数万名。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做优做强,打造黄土高原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铺就百姓致富大道。”谈及未来,张文泉信心满满。

山西日报记者杜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