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山西戎子酒庄:5800亩葡萄果香袭来 百姓脱贫的乐园

作者:临汾新闻网     来源:戎子酒庄    时间:2022-10-29

小葡萄带动大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山西戎子酒庄助力百姓脱贫

  临汾新闻网讯 7月的山西阳光很强,天也很蓝。

  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5800亩的葡萄园如绿浪一般,一阵阵微风吹过,仿佛有果香袭来,“那是泥土的味儿,昨夜刚下过雨。”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泉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里向记者介绍着。

  葡萄叶子正喝饱了水,油绿油绿的,都挂果了,只是果子还小,“酿酒的葡萄要9月底才能成熟,现在还不到时候。”张文泉看出了记者的疑问。

  转型——从“黑经济”到“绿经济”

  张文泉曾有很多个身份,最上口最好记的身份是“煤老板”,现在,离煤最近的企业身份之一是山西永昌源焦化集团董事长。

  煤与焦化离得很近,做相关产业很容易被人接受,但从煤老板到做酒庄,以及由酒庄延伸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个转变,却是一个企业家的主动选择。

  永昌源集团公司成立于2003年。“在乡宁基本没有人不知道我们老板的。”一直在永昌源工作的常务副总李学堂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炉子立项时是60万吨的,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2007年就给我们这儿(乡宁县)供暖、供气。”李学堂的语气中还带着当年的豪气。

  的确,在2012年之前,煤炭、焦化企业是山西GDP的贡献大户,企业也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但是,高GDP贡献率的同时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有目共睹。

  作为一家能源型企业掌舵人,张文泉并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煤焦工业上,根据国家提出的新能源建设目标,他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惠及农民的绿色产业。

  2006年,永昌源集团调整了发展战略,提出“巩固煤化、进军轻工业、培植区域新型产业”,并创建了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

  当时,已经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张文泉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矿区和非矿区的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相差比较大;第二,煤炭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子孙们吃什么?

  怎样能把两个问题放到一起解决?只有转型。

  转什么?什么样的产业既能让农民受益又能工业化发展,还要环保、绿色?

  其实,那几年,山西省大部分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民营企业家就已经考虑企业转型的问题,但转什么、怎么转却困扰着很多人,很多煤老板没有挺过转型这一关。携款外迁或移居境外的也不乏其人。

  张文泉是幸运的,他找到了方向,并且坚持了下来。

  张文泉是土生土长的乡宁人,对黄土高原有天然的亲切感。如何能让世世代代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而不只是“你家有大学生了,我帮着拿学费”这样简单的输血式的帮扶,转型所选择的行业就一定要与提升农民的造血功能,与农业结合在一起。

  有了这个初衷后,张文泉说服了家人,开始带领团队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走访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查阅当地历史文化与农业资料,在各种动物养殖、多种作物种植模式之间经过大量调研,反复推演、筛选,最终决定以酒庄为核心,带动农民种植葡萄,打造葡萄种植、酿酒、葡萄酒文化旅游、农业休闲观光,以及山西特有的大院文化相融合的产业链条,实现对农民的精准扶贫。

  求贤——专业人才酿美酒

  顶层设计有了,落地成为关键。“我要去找高端专业人才来做。”张文泉说。

  这第一个专业的人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院长沈忠勋。

  与沈忠勋可谓不期而遇。年过60的沈忠勋性格开朗,快人快语,说到和张文泉的相识还给记者讲了一段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其实是三个问题。“当年文泉慕名到学院拜访我,却被我泼了三盆冷水。‘你了解葡萄酒吗?你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吗?做葡萄酒你能够耐得住寂寞吗?’我还记得当年文泉是这么回答我的,‘我不了解葡萄酒,我还有一定的资金,我做酒用10年做准备行么?’我听了还是有些吃惊的,有钱的人好找,愿意用10年的时间去摸索做一件事的人不多。那时,我就想一定好好地观察这个企业。”

  当下,沈忠勋已不再是观察者的身份,用张文泉的话讲,“戎子酒庄每一个发展的关键点上都有沈院长的心血。”

  正是当年沈忠勋的“三问”,成就了今天的张文泉和他的戎子酒庄。

  想酿出好酒先要种出好葡萄,尤其是酒庄酒,葡萄种植更是最基础的原点。这也印证了行业的说法,即七分种三分酿,可见产区的重要性。

  据了解,我国目前约有500家酒庄,其中民营企业真正能够做起来,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葡萄的黄金种植带几乎都被一些大型国企收入囊中。

  山西是否适合种酿酒葡萄,张文泉最好的借力方法是用专家。“我们通过和各方面的专家合作,查阅了当地30年的气象资料,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各个地块的土层酸碱度及各种有机质的分析,认为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从我们所在的乡宁县到邻近的吉县是一个很好的小产区,平均年降雨量在500毫米~570毫米。”

  葡萄的好坏又决定着酒的品质。酒庄聘请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专家孔庆山研究员为技术顾问,与来自法国的葡萄园艺师杰夫先生组成中西合璧的葡萄种植技术专家团队。葡萄产量服从质量要求约束,按照优质葡萄要求设定每株葡萄的结果枝数量,每个结果枝的负载量、架型、修剪方式,将产量控制在500-800公斤/亩。

  有了气候和土壤的保证,张文泉决定先用500亩土地进行试种。“特别好!我们通过2006年一年的观察,昼夜温差在12℃~20℃,非常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007年,注定要载入戎子酒庄的历史,或许可以说这一年是戎子酒庄的元年。当年,戎子酒庄开始大规模在吉县、乡宁两县种植葡萄。

  探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这也是行内人所说的“只有有自己葡萄的酒庄才能叫酒庄”。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张文泉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看的葡萄园是一眼望不到头,但刚开始种的时候有很多难题。第一就是土地问题,如果实行土地流转,一是资金压力会特别大,二是政策有制约,三是农民兄弟也不一定能接受。最有效的方法一定还是工业带动农业,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子。” 真正为农民着想就要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戎子酒庄的做法是:酒庄承担标准化葡萄园建园的一切费用,免费送给种植户葡萄苗、架材,在前3年未挂果期间,每年每亩还给农户400元补助。

  这样算下来,酒庄每亩地投资超过6500元、相当于为每户(户均6亩多葡萄种植面积)投资近4万元。如果按现在戎子酒庄拥有的5800多亩葡萄园算账,酒庄只种葡萄一项即投入2600多万元,这还不算修建水库的1700多万元,以及村与村之间的路面硬化工程1500余万元,打旱井400余万元。

  真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滴酒未出,已投入了近亿元!

  其实,种葡萄用旱井也能临时解决问题,但旱井解决不了当地的饮水问题。“这个水库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计划建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没建,我们这个区域的百姓饮水主要靠雨水,现在不仅葡萄基地的灌溉问题解决了,而且彻底解决了6个村的村民近15000人的饮水问题,这也是件大好事嘛!再说,也能为以后酒庄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张文泉说。

  酒庄所在地的乡宁县昌宁镇东厫村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村书记王和平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4000多亩地,除了苹果地和不适宜种葡萄的地,其余的2200亩地都和酒庄合作种葡萄。“过去是老百姓出去打工,现在是有外村的人来给我们打季节工!”语气里流露出几分自豪。

  “刚开始和农民合作时难么?”记者与王和平边走边唠起了家常。

  “不难,老板给的钱够了,不用自己投,以后逐年从送给酒庄的葡萄里扣除,前三年没有产量时老板按每亩地400元钱给补贴,要比农民自己种地还赚钱。”“怎么会呢?”“我们这地儿是靠天吃饭,种小麦的种子、化肥、农药,一样一样算下来竟然是亏的,这还没算上老百姓的工夫钱。你说,这小麦还咋种?”

  “那种什么?”

  “种玉米吧,好坏还有点收成,种到地里农民也就出去打工了!”

  当了24年村支书的王和平今年55岁了,他历经了过去政府为农民在世界银行贷款的“坡改梯”,以及政府投入、地方配套的农村学校、卫生所等基础建设,同时,他也深深感到农民致富没有产业扶贫是拔不了穷根的。

  “现在好了,村里人早就脱贫达小康了。”王和平给记者算了一笔大账:一亩地毛收入8000元左右,去除成本,平均每亩地收入6700元左右,一个家庭一般按6亩地算,年纯收入4万元,是不是早就小康了!”

  王和平的账来源于戎子酒庄的保护价收购。

  据戎子酒庄基地部经理王抓柱的介绍,葡萄因每年产量不均,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为了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酒庄一开始就以“酒庄+合作社+农民”的方式和农民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保证了农民按酒庄要求种植葡萄。

  同住东厫村的陈林祥也抢着告诉记者,他家有13亩地,分地时是6口人,现在是5口人,儿子以前去太原打工,自从种上葡萄就不出去了,也娶了媳妇。有5间砖瓦房,儿子去县城也开上了小车。

  从酒庄开车到石涧村也就10几分钟的路程,路两边除了少量的苹果树就是成片的葡萄园了,开紫花的土豆只能在农家的房前屋后找到零星的几小块地,大田种植根本没有。

  耿小明是石涧村的技术员,严格来讲是酒庄配给的技术员。酒庄有9个片区,11个技术人员,耿小明负责的石涧片区有1300亩土地,日常工作是指导片区内的农民修剪、施肥、打药等,片区内的农民若是发现葡萄染上病了或者有什么问题,耿小明就成了救火队员。

  其实,耿小明原来也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是一个种大田的“老把式”,只是比其他农民得到了更多出去培训的机会。“公司让我们出去学习,有时也请专家过来,我们也跟着学。”

  学习分很多种,王抓柱是山西农大毕业的高材生,耿小明则是企业自己培养的农民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乡宁人,都在本乡本土工作,都愿意和企业共同成长。

  品牌——“六金二银”的背后

  2015年9月17日,国际葡萄酒组织OIV监管下的第一大国际葡萄酒比赛——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全世界有4300多厂家、6900个品种的葡萄酒参加比赛。戎子酒夺得三金、一银的优异成绩:小戎子蓝标干红葡萄酒2012、小戎子黑标干红葡萄酒2013、小戎子蓝标干红葡萄酒2013荣获金奖,戎子鲜酒轻柔桃红2014荣获银奖。2016年5月30日,从法国再回佳音。戎子酒庄葡萄酒荣获世界著名的法国《葡萄酒杂志》2016年国际葡萄酒大赛“三金一银”大奖:戎子酒庄干白葡萄酒2015、小戎子蓝标干红葡萄酒2013、深啡干红葡萄酒2013荣获金奖;戎子鲜酒轻柔桃红葡萄酒2014荣获银奖。

  国际认可的背后,是智慧、汗水与文化交织的力量。

  对于戎子酒庄,张文泉是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心境,“慢慢来,但一定要做好。”

  做好的标准,就是要按照国际一流酒庄目标进行建设与管理。依然是团队建设,团队里的沈忠勋则是酒庄最好的顾问。

  时间回溯到2009年秋,戎子酒庄种下的第一批葡萄可以酿酒了,可是管酿酒的工程师却因个人事情回老家了,“没办法,我只有向沈院长求援。”

  “这的确是个急事,又是个难题。”沈忠勋就像过电影一样把他所了解的行业人士过了一遍,“我认为张会宁行。” 张会宁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1994年入学,可谓“根红苗壮”。

  “我当时和几个朋友去南京玩,刚下飞机,打开手机看到沈院长的留言。”张会宁和记者回忆起当年来戎子酒庄的始末。

  “南京游改为飞西安,再驱车赶往山西的戎子酒庄。我们那天到酒庄已经是晚上11点了,第2天我就上班了,一直到现在。”梦想,让张会宁来了就不再走!“我一直有一个 梦想,就是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酒,戎子酒庄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对于酿酒师来说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

  张会宁所说的机会就是,“我只管酿酒,董事长不会掺杂一些外行的建议,对于酒庄购买所需设备,董事长的授权是500万元以下我说了算,500万元以上的报董事长,董事长会从整个集团来调拨。”

  留人就是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这台是粒选机。选取葡萄除了大小还有色泽饱和度,标准给定后,就能优中选优了。”张会宁说。

  用粒选机选葡萄,用错流过滤机过滤,用200年树龄造的50吨橡木桶酿酒……此外,酒庄还在西北农大牵线下,签下法国柏图斯酒庄前首席酿酒师让·克劳德·柏图任顾问。

  张会宁告诉记者,考验工程师的不是某一年酒酿得好,而是在不同年份的酒中表达出一以贯之的风格。“尊重葡萄本身的特点,因为每一滴酒都有灵魂。这也是同样的葡萄会酿出不同的酒的道理。”

  张会宁的严谨还表现在酒庄所有的酒都留了样,可追溯。就如张会宁自己所表述的,“最忙时是葡萄收购的时候,但酒庄的工作一年四季都有,酒是在陈酿中,要不时的‘叫醒一下’。”这些留样的酒更多的是在“叫醒一下”张会宁要造出好酒的梦想吧!

  在戎子酒庄的整体规划中,除了走精品高端路线之外,这座酒庄还与晋文公重耳的母亲戎子建立起了关联——重耳是这座小城最著名的商标,在逃亡时曾经长期隐居于此。据当地传说,重耳的母亲戎子,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此后,当地人广泛驯化种植葡萄,大量酿造葡萄酒,进献晋国,成了晋文公宴请百官、招待四方诸侯的佳酿。

  历史故事显然是成本低且快速的通关秘笈。由此,戎子不再是小城的名片,戎子已随着戎子酒庄酒的成名而蜚声海内外。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戎子酒庄把根深深地扎入三晋大地,在汲取营养的同时,也用绿荫回报着大地。

  精准扶贫是个大课题,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措施。戎子酒庄用产业“造血”,激发当地百姓内生动力,最终达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企业、农村、农民共富的道路。

  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原载7月29日《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艳